1.1 学科发展现状
教学方面,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四个专业:计算机学科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数字媒体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1000余人。
科研方面,本学科在三维虚拟仿真、三维模型重建、可穿戴计算等仿真可视化、图形处理、嵌入式领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形成了四个特色研究方向:虚拟仿真与可视化、复杂网络与网络安全、视觉计算与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处理。针对真实世界对象/系统的虚拟仿真所涉及的科学问题,面向国防建设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海量视频及图像的分析与可视化的新机理、新模型、新技术和新算法。基于系统数字仿真平台和半物理仿真平台,为系统的可靠性、鲁棒性、安全性等性能预测与优化提供仿真验证环境。具体如下:
虚拟仿真与可视化:
本方向依据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以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主线,开展涉及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数据可视化、数字媒体、计算几何、协同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为复杂场景的数字化以及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提供理论与技术保障。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地质勘探、气象数据处理、工程计算仿真等领域。 目前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基金等课题。
复杂网络与网络安全
本方向重点开展网络安全评价及脆弱性加固、网络与安全大数据 资源建设及其应用、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及性能评价、社交网络分析及计算、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将网络安全与大数据相结合,解决大数据技术中网络安全问题及网络建模问题。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大数据相关技术、工程计算、环境保护等。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基金、太原市科技项目等课题。
视觉计算与智能控制
本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视觉相关的检测、跟踪与控制技术,海量视频数据中的内容分析技术。研究目的是以计算数学、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处理与智能控制理论的成果为基础,解决海量视频数据环境中的存储、识别、跟踪与显示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为开发先进的机器感知与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提供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目前完成博士后基金、省基金,在研有省研究生教改、省发改委课题。
智能信息处理
本方向在基于图像三维重建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针对大规模复杂场景的碰撞检测问题,研究基于图像的碰撞检测算法,采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三维碰撞检测问题。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三维虚拟现实、游戏制作等领域。目前承担有山西省自然基金两项,高等学校创新项目等课题。
1.2. 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装备优良的学科基地为平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瞄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立足太原、面向山西、辐射全国、服务地方。
----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把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学科品牌作为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加强文化建设,强化特色和品牌意识,以特色和品牌提升影响力。
----加强学科科研建设。牢固树立科研促教的意识,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强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培育,尤其是国家级课题的培育,加快促进成果转化,以高质量的科研水平推动本学科的建设。
----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支撑,大力建设以四个科研方向为核心的科研教学团队,产学研创新团队和德才兼备的管理团队,推动本专业发展。
----加强产学研建设。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强化与省内外知名IT企业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作。
二、学科科研建设任务及内容
2.1. 建设任务
1)加强学术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2-4名,选送2-4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有计划选派本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国内外2-4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
2)增强科研能力,提升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建立科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团队主要成员每人每年完成1至2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成员出版专著提供便利;出色完成在研的科研项目,取得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发挥团队作用,鼓励学科成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力争每年在SCI索引的期刊或计算机学会认定的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争取国家级项目2项及以上、省部级项目4项及以上。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学术水平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术引导,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每年计划培养硕士研究生30人以上,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论文30篇,申报各级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15项。
4)加大投入,完善科研工作条件
加强本方向图书文献资料建设,每年增加专业图书100册左右,结合校图书馆,加强电子版文献资料、外文期刊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学科各团队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补充和完善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5)加强科研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科研氛围
在加强“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四个研究方向的成果,争取申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新增100-120万元的实验设备投入,积极建设“Android创新实验室”、“虚拟体感与3D动漫”、“大数据与网络安全”和“Android”创新平台,并力争将“数据驱动的虚拟仿真与可视化”申报为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2.2. 建设内容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质量,挖掘自我培养潜力,加速青年教师培养,稳定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人才政策的指导下,加大引进国内知名高校、国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人员。
2)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在多年来与国内综合性大学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术、业务交流的领域,聘请有影响的教授为兼职教授。同时在与国外专家学者多年来所建立的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联系、交流和科研合作,争取与国外一些大学建立互派留学生的交流关系和与国外一些知名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使本学科成员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进而有一部分方向处于国际先进之列。
3)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加强学科建设。按二级学科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在学校学科部制度下,进一步加强学科学术团队负责人制,各学术方向要明确固定的人员,骨干力量、培养对象,要明确学科和学术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要有详细可操作的年度计划,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学术建设竞赛。
4)多方筹措资金,重点资助有潜力的学术方向、年青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严格选拔制度,实行滚动发展,激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5)进一步加大对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学院将积极争取学校的经费投入,学院将逐年扩大对资料室和实验室的建设投资,扩大国内外资料的定购,更新和添置实验设备,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3. 建设重点
1)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现学科研究队伍的完善与优化。
2)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学科组成员合力构建团队,发挥团队作用;鼓励学科成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科成员申报项目、发表论文、学术交流、出版专著等提供便利。
3)条件建设。加强学科图书文献资料建设,加强电子版文献资料、外文期刊和数据库建设。加强专业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补充和完善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三、学科教学任务及内容
1.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
1).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合我省产业调整,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在专业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专业结构和设置上主动与产业、企业对接。强化四个专业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链、专业课程群。
2).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服务产业发展方面寻求更大突破,在实训条件、优质资源建设方面提升建设水平,提高办学实力和专业竞争力,努力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成省级重点学科。
3).强化专业支撑保障能力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引进高精新设备投入,使教学条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同步提档升级,加速优质教学条件建设,建设2-3个工程实训基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开发建设1-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教材1-3部。推进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标准建设。
2. 高水平校企合作助推计划
1).继续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建设。继续加大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抓好校企合作大项目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加强与现有学生实习基地合作。
2).推动校企融合与协同创新。深化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大项目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所在课程群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校企融合创新,强化三个创新平台建设。
3).推进深层次宽领域产教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大项目平台,深化合作内涵,拓展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各专业结合自身定位,找准与中小微企业合作的切入点,聚焦发力,在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就业平台搭建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支持各专业与中小微企业就某一专项或多项领域开展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紧密型合作,做实、做精、做细一批合作小项目,以项目带动专业服务产业、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
3.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计划
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以学业评价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学综合改革;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启动“过程性评价+核心技能过关”的学业评价模式改革。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设计工作,建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动态调整衔接机制。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广泛采用项目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普及虚拟仿真、微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委托开展第三方就业质量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提高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完善专业评价机制,将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离职率等体现就业质量的关键数据作为评价专业建设水平的重点指标,促进专业聚焦就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4.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1).强化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摆到同等重要位置,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对非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量,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通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人和公民。
2).完善素质教育制度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把道德教化和行为规范结合起来,落实好高校学生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观念和文明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学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建设学生素质训练中心,强化学生礼仪规范、面试技巧和职业行为的培养和训练,解决学生面对职场应聘时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展示能力较弱的问题。以专业技能节为载体,以各类大赛为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5.就业质量提高计划
1). 加大力度吸引优质生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招生宣传纳入学院整体宣传大体系,丰富招生宣传方式,扩大信息系影响力和声誉,以良好的办学声誉和就业质量提升报考吸引力。稳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
2). 改进和完善就业工作。配合学院就业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单位招聘联系制度、定期访问企业制度、校友招聘制度、就业宣传推荐制度,建立优质企业资源库,打造优质就业基地;积极开拓新兴就业市场和高端就业岗位,推进合作就业。建立就业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建立与优秀毕业生的深度联系。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守约诚信、爱岗敬业教育,强化个性化指导,增强针对性。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联动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促就业,着力促进更高水平的就业。
3).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部分的比重,让创业教育走进学生课堂。组建创业和创新俱乐部,开展创业竞赛,支持学生参加“华北五省计算机应用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全国性、地区性竞赛活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保障和平台支撑。
6.社会影响力提升计划
扩大学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对办学优势的宣传,及时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色和亮点,重视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重点宣传和展示我系优质的办学条件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效;建设好学科网页;积极推动校友资源的开发,充分展示我系优质的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