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AI+移动互联网实验室将开展国赛一等奖作品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7日 00:16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2025年10月10日在工程训练中心A座315晚7点半到9点半,AI+移动互联创新实验室将开展关于国赛一等奖作品分享会,分享的项目有void dog宁心,Smarthub灵控,梨园乡韵,瞳鉴医源,RAICOM以及中国高校机器人创意赛四组机器狗。

void dog宁心:一款基于yolov10的AI情绪识别和人宠互动的应用,软硬件互联,外壳自设计建模3d打印,已实现硬件产品化部署




Smarthub灵控:基于OpenHarmony的智能家居场景控制系统,硬件内容涵盖灯光,环境控制,安防,生态扩展,智能网关的开发和组网,软件包括服务器的部署与OpenHarmony终端的开发,利用OpenHarmony的分布式软总线优势实现软硬件协同控制,同时引入多协议设备互联,人脸跟踪智能桌宠,AI预测习惯分析,多模态融合语音助手



作品介绍: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播方式单一、年轻群体兴趣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困境,“古韵新声”创新性地融合VR、虚拟数字人、多模态交互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一款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新一代戏曲学习平台。

平台通过VR戏剧展馆提供沉浸式戏曲场景体验,用户可“亲临”剧场观赏演出;虚拟数字人技术支持与梅兰芳等历史名角进行实时语音对话,解答戏曲相关问题;DeepSeek Chat提供智能问答服务,涵盖戏曲知识答疑与日常交流;此外,平台还集成脸谱鉴赏、戏曲地图分布、社区互动与戏曲音游等模块,实现“学—玩—交流”一体化。

技术层面,项目基于高斯喷射(Gaussian Splatting)模型实现高精度、实时的3D场景重建,显著提升戏曲文物与舞台的几何与纹理细节还原度;通过Wav2Lip模型结合生成对抗网络(GAN)完成音视频跨模态对齐,实现高自然度的虚拟数字人唇形同步;引入多模态数据融合机制,整合文本、语音、图像及动态点云,支撑虚拟角色交互、VR漫游与戏曲知识问答等多场景协同;同时实现实时渲染系统依托物理着色(PBR)与动态光照技术,优化复杂场景下的视觉一致性与流畅交互体验。

“古韵新声”不仅适用于个人戏曲爱好者与学习者,还可作为学校、文化机构的辅助教学工具,具备广阔的教育与市场应用前景。该作品是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代表,兼具创新性、实用性与文化价值。



Robocom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CAIP编程设计赛道“编程技能赛”属于个人算法赛,是ioi赛制,考察学生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抽象和建模能力,能实现对复杂实际问题的模拟求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眼底图像中包含了丰富的眼科疾病信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自动学习图像中的疾病特征,实现对眼科疾病的准确诊断。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远程医疗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患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传眼底图像,医生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进行诊断。本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基于眼底图像的眼疾智能识别系统,依托 5000 余幅双目眼底彩色图像,通过先进的预处理技术解决原始图像亮度不均和噪声干扰等问题,并采用图像融合策略将左右眼图像合成为统一输入,为后续深度学习模型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基于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我们设计并训练了一种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该模型可精准区分包括糖尿病、青光眼、白内障、AMD、高血压、近视以及其他异常在内的 7 类眼疾与正常状态,并在 500 余个测试样本上实现了超过 80%的准确率以及 90%以上的精确率和召回率,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同时,本项目融合了 deepseekR1 7B 大模型的微调技术,构建了 deepseekAI眼科医生及数字人医生交互系统,实现智能问诊与诊疗建议。该系统通过深度语义理解和专业知识库的整合,能够辅助医生快速筛查眼部疾病并进行风险评估,同时为患者提供初步诊疗建议,从而显著提升眼科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远程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开辟了全新应用前景。本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从社会意义来看,项目可以提高眼科疾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精准的医疗服务,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从经济意义来看,项目可以为医疗机构、患者和保险机构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市场。


在中国高校机器人创意赛中,四足机器人组(通常包含机器狗项目)是备受瞩目的赛项之一,该赛项一般分为大型组和小型组,旨在

通过模拟未来生活的应用场景和技术挑战,推动四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以下是对该赛项的详细介绍:


一、赛项设置与分组


 • 分组情况:四足机器人组通常分为大型组和小型组,以适应不同规模和技术难度的机器人设计。


 • 技术要求:参赛团队需对机器人的运动部分和感知部分进行二次开发,搭载可扩展的传感器,以实现更复杂的任务。


二、赛项任务与挑战


 • 任务类型:赛项任务包括但不限于越障与避障、竞速、识别、检测与播报、路径规划、踢足球等。这些任务旨在全面考察机器人

的运动能力、感知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


 • 技术挑战:参赛团队需解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灵活性、智能性等问题,以实现高效、准确的任务执行。


三、参赛作品与技术亮点


 • 作品展示:参赛作品通常展现出高度的创新性和技术实力。例如,有的机器狗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稳定行走,快速完成指令;有的

则具备灵活的机动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在竞速与障碍穿越环节中表现突出。


 • 技术亮点:参赛团队在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方面实现多项优化。例如,通过优化步态算法提高机器人的稳

定性和速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和决策。


四、比赛过程与评审标准


 • 比赛过程:比赛通常包括初赛、决赛等阶段。初赛阶段,参赛团队需提交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文档和视频演示等材料;决赛阶

段,参赛团队需现场展示作品,并接受评委的质询和评审。


 • 评审标准:评审标准通常包括作品的创新性、技术难度、实用性、完成度等方面。评委将根据这些标准对参赛作品进行综合评

价,并选出获奖作品。


五、案例与成果


 • 获奖案例:历届比赛中,不乏优秀的机器狗作品获奖。例如,有的作品凭借其出色的运动性能和智能决策能力荣获一等奖;有的

作品则因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用的功能而受到好评。


 • 成果应用:参赛作品不仅在比赛中展现了高度的创新性和技术实力,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有的机器狗作品可应用

于探测、搜救等领域;有的则可作为家用一般负重载具使用。